北京城市中轴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,有很多观点认为,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这段中轴线并不是一条直线,由此也带来各种解读:元大都中轴线偏斜乃是汉臣刘秉忠、郭守敬故意弄偏以此反抗元朝统治;元大都的中轴线的偏斜是为了对准元上都;中轴线上建筑的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;中轴线上的龙椅都是斜的……
事实上,半个多世纪前,相关单位就对这条中轴线,用现代技术进行了实测,通过数据显示,中轴线的确不是一条直线,但正阳门到地安门基本是一条直线。笔者作为地方志从业者,将有关资料分享给读者。
首都博物馆展出的中轴线建筑模型图 白继开 摄 AKEFOTO供图
1952年5月,为了解北京旧城中轴线的实际情况,北京市房管局测量队对旧城中轴线进行了实测,在中轴线上选取了几个重要节点作为实测点:永定门北侧的门中心,箭楼、正阳门、中华门、天安门、端门、午门各门南侧的门中心,神武门北侧的门中心,景山万春亭南侧中心,地安门和鼓楼南侧的门中心。选定实测点后,再从箭楼至地安门,依次用T2经纬仪观测水平角,对各个点进行了一次整体测量,同时测量了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,也就是通常说的磁偏角。测算结果是:从永定门至鼓楼这段中轴线上,各线段的方位角数值不相等。用通俗的话语解释就是:北京中轴线全长约7.8公里,南起永定门,北至钟鼓楼,贯穿北京城区的中心,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,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线、生命线1964年9月,北京市房管局测量队对中轴线进行重测。当时永定门、地安门已拆除,因此,这次测量与1952年测量方法不同。为了直观地了解故宫中轴放样(二维的图形转换为三维的图形)精度,测量时利用旧的资料推算已拆除的三个门中点坐标,并经试算各门对某两点连线后的关系,最后以神武门中点和天安门中点连线为基准线,计算其他各门中点对此基准线的垂距,实测的结果是:从地安门至正阳门各点偏差不到1米,鼓楼东偏1.36米,永定门东偏9.26米。其一,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到钟鼓楼的确不在一条直线上;其二,正阳门到地安门误差不到1米,几乎是在一条直线上;其三,北京城中轴线把北京城分为两部分,但并不在北京城正中,东半部要短于西半部,即东城墙距中轴比西城墙近251米。
梁思成先生曾由衷地赞叹:“一根长达八公里,全世界最长,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,穿过了全城。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。”
这要提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。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,中统二年(1261年),刘秉忠受命负责营建元大都,规划的大都城最主要的建筑,是以今天的北海琼华岛为核心建造宫殿群,东面建造了以大明宫、延春阁为核心的皇宫;西南方建造了以隆福宫为核心的太子宫,在西北方建造太后居住的兴圣宫,这些建筑均有城墙相围,琼华岛及西侧的宫殿群为“西内”,皇宫称之为“东内”,而皇宫所在的建筑群,更多被称为“大内”。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重视中轴线,中国古代传统是帝王所居应为天下之中,所以中轴线对应于子午线,取天人相通、天人合一之意。据辑佚的《析津志》载:“世祖建都之时,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,秉忠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,上制可,遂封为独树将军,赐以金牌。”元代宫词也提到了独树将军:“九重深处五云排,丽正门当千步街。独树将军桥下立,诏封新赐小金牌”。而《析津志》所记载的“定大内方向”,即是皇宫大内的中轴线,显然,这不是元大都城的城市中轴线,其南端就是被封为“独树将军”的大树,以此向北,到宫城的北门厚载门,宫城的核心建筑分布于这条轴线上,用现代技术实测,这条轴线上建筑误差不到1米,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奇迹。
地安门外大街
不过,从元大都的建筑格局来看,整个城市的中轴线并不明显,城市的宫殿群打破了城市对称的格局,元大都的西部重于东部,大都城的“中心之台”是城市的中心点,而它与皇宫大内的中轴线并不在一条直线上。这也是为什么元大都的中轴线,在中心台(关于中心台的具体位置说法多样,有说是鼓楼,有说是中心阁)附近分了两岔的原因所在(参考侯仁之《北京历代地图集》中的元大都地图)。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在元大都宫城重建皇宫,宫殿的设置就是以元皇宫大内的中轴线为基准线,明代宫殿的核心殿宇,即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三大殿,不偏不倚,正建在这条轴线上。明代,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到永定门,在紫禁城北门外,重新设立了一个取代元大都“中心之台”的全城几何中心:以开凿太液池和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堆起的景山(当时命名为万岁山)。直至民国晚期,它都是北京全城的制高点,站在万岁山主峰,就可看到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,南起永定门,经正阳门、承天门,穿过故宫中心御道,越过万岁山主峰,一直向北,止于钟楼、鼓楼,气势宏伟、壮观。明清时期,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,遂出现中轴线两端略有偏离的现象,但是,紫禁城的这一段仍是一条直线。天安门广场建筑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后,天安门广场开始规划和改造,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与中轴线关系的处理紧密相连,应该说是很好地继承了这条中轴线的设计。1952年8月开始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,通过四角坐标推算中心坐标,以确定纪念碑的中心点在中轴线上。1958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,相关单位曾先后测过两次,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建在中轴线上,碑中心仅偏于中轴线东10毫米左右。其他建筑也体现与中轴线的紧密关联:社稷坛(中山公园)和太庙(劳动人民文化宫)进行改造后,均开设了面向长安街的南门,这两个门严格按照对称格局建设,与中轴线的距离分别为155.270米和155.334米,恰好成对称关系。为了保证毛主席纪念堂也在中轴线上,建设之初,相关机构计算了天安门洞中心与纪念碑中心的方位角,再经过一些测量后,以正阳门城楼正中底座北边线沿中轴线往北200米处,设立纪念堂的中心坐标。这样,天安门广场的天安门中心与正阳门中心均在中轴线上,天安门广场上的相关建筑如国旗杆、人民英雄纪念碑、毛主席纪念堂等,也准确地建在中轴线上。
作者:谭烈飞
文章来源:《北京晚报》2021年5月25日
责任编辑:小林
版式:小林
图片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北京东城”、视觉中国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